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95章 明日稱朕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4

  翌日,天光大亮。
  薊王傳召比二千石及以上,國中重臣,專開朝議。
  “主公,何其急也?”藪東守樂隱,不解發問。
  “未可知也。”遼海守郭芝,搖頭慨嘆。
  眾二千石守,皆嘆氣不止。甄都天子,已遣使北上。不出三日,可達薊都。尊父為太上皇帝,加無上將軍。壹日之差,雲泥之別。今為薊王,乃是大漢藩屬。明為太上,乃大漢之主。試想,還有何人,可定劉備之罪。更有甚者,彼時劉備口出太上皇命。將涉案人等,悉數赦免,永絕後患。
  何樂而不為?
  昨夜薊王臨幸二宮太皇之事,今日重臣悉知。薊王保全之意,昭然若揭。
  不等天子詔書抵達。薊王便傳重臣入宮。聖意若何,呼之欲出。
  靈輝殿前。百官列隊。為首國老、王傅、國相、中丞,無有缺席。足見事大。
  鐘闕觀,鳴鐘響。殿門啟,早朝始。
  靈輝大殿,琉璃枝燈高懸,雕梁畫棟,金碧輝煌。
  列柱鑲銅,攀龍附鳳。前後二柱,竹簾中垂。簾外側席,少府女官、門下屬吏,經由左右偏殿,先行入內。百官列隊上朝,左右側席下拜恭迎。
  王駕臨朝。百官下拜。
  先開宮膳,君臣同食。
  早膳畢,再開朝議不遲。
  待百官就位。薊王先言:“甄都天使,明日可至。今日稱‘孤’,明日稱‘朕’。‘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’。增成考問,雖有定論,卻無量罪。諸公可有疏奏?”
  儒宗持芴奏對:“老臣等,已共議量罪。”
  薊王欣然言道:“量罪如何?”
  儒宗答曰:“首謀曹節已亡,從眾加罪壹等。董太皇飲藥死。掖庭令畢嵐、越騎校尉曹沖、魯相宋奇下獄死,家屬徙比景。昭陽宋貴妃、無極安貴妃、金華張貴妃,免為庶人,坐(罪)徙比景……”
  “若以此論。孤後宮去半。”壹切皆不出薊王所料。首謀已亡,不可追罰。於是從眾,罪加壹等。定罪量刑,從嚴從重。譬如流徙之罪,各有不同。日南比景,距洛陽萬裏之遙。乃是流徙最重量刑。
  “主公,明見。”儒宗下拜。
  “孤欲以王後禮聘,二宮太皇入家門。諸公以為如何?”
  不等儒宗奏對。蔡少師持芴先答:“如主公所言,明日稱朕,漢室三興。今漢遂為後漢。二宮太皇等,宜當‘受封爵而退位歸第’。主公欲禮聘之,亦無不可。”
  “蔡國老,此言大善。”右相持芴高呼。
  壹言蔽之,儀制無損。只需天子詔書抵達。薊王加太上皇帝。由漢室諸侯,搖身壹變,尊漢家大帝。彼時,作為前漢遺老,二宮太皇,詔書退位,北面稱臣。薊王為太上皇帝,納二人入後宮,亦無可非議。
  然壹日之差,天壤之別。
  若今日,薊王敕命,以王後禮聘董姝、竇妙,入家門。乃是漢室藩王,尚太皇太後。
  因尊帝王之女,不敢言娶,故雲“尚”。是故,娶公主為妻,稱“尚主”。
  話說。兩漢四百年,大漢太後,幸漢室諸侯,雖非個案。然絕無,藩王諸侯,尚娶太後之先例。試想,堂堂大漢帝後,豈能下嫁藩王。
  今薊王下詔,大逆之罪。若待明日,太上皇帝下詔,水到渠成。
  壹日而已,何其急也?
  “國老,此言大善——”群臣同聲下拜。
  薊王不置可否:“孤若今日敕命,諸公以為如何?”
  百官震怖,皆看儒宗。
  儒宗肅容下拜,持芴起身:“‘變禮易樂,君流。’”
  百官驚詫,哄聲四起。
  儒宗所言,乃出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山川神祇,有不舉者為不敬,不敬者,君削以地;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,不孝者君絀以爵;變禮易樂者為不從,不從者君流;革制度衣服者為畔(叛),畔者君討。”
  “變禮易樂者為不從,不從者君流”。言指,擅變祖宗禮樂,乃犯“不從之罪”,不從之君(指諸侯),當流徙。
  “儒宗之言,大謬矣!”南閤祭酒許攸,抗辯疾呼。著急出列,不料踉蹌跪地。不慎咬破舌尖,壹時滿口血流。
  急切間,無從出聲。隨以指代筆,蘸血書於朝芴。
  而後雙手奉上,以頭觸地。
  百官無不拭淚。
  “孔璋何在。”薊王居高言道。
  “臣在。”門下報館丞陳琳,聞聲出列。趨步入殿,與好友並跪。取血字朝芴,朗聲誦讀:“‘帝太甲既立三年,不明,暴虐,不遵湯法,亂德,於是伊尹放之桐宮’。‘周厲王以衛巫監謗者,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,三年,乃流王於彘’。我主,滅黃巾,平四海;定神器,興漢室。有道明主,雖二百年,未嘗有也。豈與太甲、姬胡(周厲王)同乎!”
  “變禮易樂,豈不與逆法亂德,同乎?”儒宗之言,大呂洪鐘。
  百官震懾,無言以對。
  薊王居高下問:“量罪如何?”
  “‘帝太甲居桐宮三年,悔過自責,反善,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。帝太甲修德,諸侯鹹歸殷,百姓以寧。’”儒宗答曰:“若二宮太皇,尚其壹。王流比景,三載而還。”
  儒宗量刑,清楚之極。二宮太後,薊王娶其壹,流比景三載。
  “尚其二,又當如何?”薊王當有此問。
  “倍加之。”儒宗答曰。
  “孤,欲還宋貴妃,王後尊號,又當如何?”薊王語出驚人。
  “三倍加之。”儒宗面色不變。
  “流比景,十載乎?”薊王求問。
  “非也。”儒宗釋法:“徙比景,乃取萬裏之數也。若主公,尚二宮太皇,並尊宋氏為後。當流徙十萬裏,亦或滿十載而歸。”
  “二足其壹。”薊王這便醒悟。換言之,或流徙十萬裏,或刑滿十年期。二成其壹,即可。
  “然也。”儒宗答曰。
  “若孤,三年而至十萬裏,又當如何?”薊王笑問。
  “主公,可歸矣。”儒宗老淚縱橫。正如王子館中所言。薊王求仁得仁。如此而已。
  “善。”薊王言罷,忽覺輕松寫意:“中書令。”
  “臣在。”荀采雖早有準備,仍難自禁。
  “宣王命。”
  “喏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