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14章 天下宗漢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萬震試言道:“若大將軍不舍,下臣再擇亦可。”
  “不必。”室利那伽,目光堅毅:“貴使乃以漢儀試之。我子既勝,某亦幸甚。”
  萬震肅容下拜:“大將軍,明見。”
  “告辭。”室利那伽,遂入王城復命。
  目送室利那伽,車駕遠去。海市令言道:“果然天意乎?”
  “非也。”萬震慨嘆:“已程不國主早知。”
  “莫非。已程不國主,知妳我必以漢儀相試。”海市令這便醒悟。
  “料想,便是如此。”萬震忽笑:“只可惜,‘福之為禍,禍之為福,化不可極,深不可測也’。”
  正是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”。萬震言下之意,室利那伽子,本就精通漢儀,入漢為侍子。可謂如魚得水。待他日老王薨後,侍子歸國。何人繼位,猶未可知也。
  “侍子何名?”萬震轉而問道。
  “弗訶利迦。”海市令答曰。
  萬震不置可否:“國主諸子,何人可繼之。”
  “秋羅那伽,並其弟庫達那伽。”海市令亦知詳情:“國主有意長子繼之。其弟因娶大將軍室利那伽之妹。故被國主所忌。”
  “若大將軍之子,入朝為侍。已程不國主,當可安心。”萬震言中似有深意。
  海市令答曰:“裏諺曰:‘欲投鼠而忌器。’然如大夫所言,福禍莫測,未可知也。”
  “妳我此來,乃為我主征討身毒積勢。斷不可裹入,王位之爭。”萬震叮囑道。
  “大夫,所言極是。”海市令往來互市,焉能不知利害。
  “遣子入侍”之目的,便為“求賜金印”。得大漢策封,王位視為正統。凡有新王登基,皆需遣使入朝。甚至新王人選,亦多由漢廷指定。得大漢庇護,傳承有序。凡有外敵入侵,或遭內亂,皆可求漢廷出兵,撥亂反正。譬如,今漢永元三年(91年),和帝納西域都護班超諫言,封侍子白霸為龜茲王。遣司馬姚光送其歸國。廢其王尤利多,而立白霸。
  只因“天下宗漢”。大漢乃天下宗主。
  老王此舉,可謂深思熟慮。
  此亦是,薊王七海雄心使然。老王睿智。能看清大勢所趨。身毒列國覆滅,乃不可逆轉。趁薊王有求於己,故擇此良機,不戰而降。避免引火燒身。
  謂“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”。更有甚者,將北島悉數割去。島上政令之所出,皆為漢使。即便薊王南征不順。黃支國興師問罪,已程不國亦足可自辯:皆是漢使所為,與孤王無幹。
  蕞爾小國,左右逢源。亦是生存必須。
  誠然。黃支向海而生。薊國鐵壁鏵嘴,堅船利炮。斷難抵擋。只需封鎖沿線海岸,絕商船往來。黃支斷難支撐。而南身毒列國,失去海上貿易供給。缺衣少食,內部必起紛爭。部落聯盟本就松散,必有人乞降,亦有人頑抗,另有人騎墻。只需加以利用,當可速勝。
  心念至此,萬震俯瞰草創港津,壹時壯懷激烈。
  又三日。老王頒敕令。遣大將軍室利那伽子,弗訶利迦入侍。並以大將軍弟,蘇巴提婆為使。隨海市同返。
  話說,海市歸期未定。老王便迫不及待,詔告國中。心思如何,不言自喻。然如萬震所言。大將軍室利那伽,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
  薊王都,臨鄉城。
  上陵禮畢,薊王攜三後回宮。上陵禮,亦是“三月而廟見”。薊王九月大婚,迎娶甘後、寧貴妃等。三月已過,故借上陵禮,行廟見。
  春秋時,三月廟見後,女方有“致女”之禮,男方則有“反馬”之禮。
  上古嫁女,廟見之前,夫家皆暫存出嫁車馬。以備新婦無德,遣返歸家時使用。
  “致”,達也。示已為“成婦”,陰禮(婦人之禮)無失,永留夫家。“反馬”,以示新婦不會復返,故將女方嫁時車馬返還。
  漢時已不見“致女”、“反馬”之禮。
  上陵禮畢,亦是開朝之期。幕府、封國,各級署寺,皆治政理事。
  新春伊始,百廢待興。
  隆冬剛過,春寒料峭。供暖尚未結束,足至陽春二月。
  歲末演武決勝,乃開年頭等大事。逢月中大朝會。薊王當拜牙門八將。
  先定品秩。
  左右國相進言。中郎將,秩比二千石,低於諸將軍。如趙雲、陳到,本就為秩比二千石中壘校尉。既為擢升,當與偏將軍同秩,秩二千石。
  薊王言善。
  牙門將遂為偏將軍。麾下不設校尉,而設裨將。裨將與校尉同秩。然唯有大營五部,可設校尉。偏將軍麾下多不設。正如重號與雜號之分。
  定品之後。朝服印綬、車駕府邸,隨之確定。時人吃穿用度,衣食住行,皆與品秩相關。民爵亦是品秩。甚至單從服色配飾,便可知地位高低。
  北宮瑞麟閣。
  中書令趙娥,俸書入內。中書令年滿三十五。最遲,八月末便將致仕。不誤九月初大婚。
  “大夫七十而致仕,老於鄉裏,大夫為父師,士為少師。”鄭玄註曰:“所謂‘裏庶尹’也。古者仕焉而已者,歸教於閭裏。”七十致仕,不論閑居京城,亦或告老還鄉,解甲歸田。皆為裏庶尹。便是後世所謂“鄉賢”。
  “致仕,還祿於君”。
  平帝,元始元年(1年)詔曰:“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,三分故祿,以壹與之,終其身。”至此,比二千石以上,年老致仕,可領三分之壹俸,至終身。
  今漢承之,且多有另賜。如《後漢書·鄭均傳》載:“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。”另“吏兩千石以上視事三年,得任同產若子壹人為郎。”家中壹子,可補為郎官。逢節日,各地長吏,還需代天子,登門慰問。“常以八月長吏存問,賜羊酒,顯茲異行”。另外,還有位“特進”。
  薊國官吏,皆三食俸。除去官俸,還有宮俸並歲俸。民爵終身不去。雖去官職、宮職,然多加“中散大夫”,秩六百石。養老疾,無職事,唯詔令所使。隸門下署。
  養老金不可謂不豐厚。
  中書令趙娥致仕,中書仆射荀采當代之。
  “何人上疏。”薊王笑問。
  “乃護軍右校尉,許定。”趙娥答曰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