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50章 宮廷之變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2

  上壽禮前夕。
  是夜,永安宮後門緩緩開啟。便有宮人挑燈而出,散布巷道左右警戒。確認四周無人,長樂少府程璜,遂現身檐下。街道對面,亦有人馬,從黑暗中走出。舉火照面。為首之人,正是已故王美人兄長,執金吾王斌。
  出永安宮後門,乃是洛陽武庫!
  武庫令,前漢初為中尉屬官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中尉為執金吾,仍隸之,下有三丞,掌京師武庫兵器。今漢沿置,秩六百石,下設丞壹員。
  時下,京師武庫,歸執金吾王斌掌管。少府屬考功室,所造禁中兵器,月月足量入庫。
  此時,本已宵禁。然永安宮卻借地利,大開方便之門。少頃,便有兵車從武庫內魚貫而出,列隊駛入永安宮。
  待最後壹輛兵車駛進永安宮,王斌這便轉身入庫。程璜長揖相送。從始至終,二人未出壹語。
  明日,乃嫡母竇太後生辰。新帝已下口諭,壹幹人等,需先入永安宮進獻壽禮。漢室宗親,文武百官,便是四方藩國亦不例外。沒鹿回單於,自然在列。不愧是漠北胡族。別無長物,唯有用“生口”充數。
  檻車內,擠滿了遠道而來的胡女與胡奴。眾目睽睽之下,駛入永安宮。
  先帝好胡物,卻不好胡女。還算忌口。然薊王卻百無禁忌。薊國和風盛行。胡女身價,可謂“扶搖直上九萬‘禮’”。換言之,聘娶胡女的通價,為九萬大錢。雖說不過是薊人半年所得。然對周圍部落而言,卻是壹筆不菲的豐資。
  時下聘禮,為“六禮”中的第四禮,名曰“納征”。亦稱“納成”。即男送聘禮。“納征者,納聘財也。征,成也。先納聘財而後婚成。”九萬薊錢,需足額兌換成馬蹄金餅九枚。除此之外,還需壹同奉上大雁、布匹、羊、米、酒、等各式禮品三十樣。
  大漢娶妻,正當要下血本。
  日出三刻,永安宮門大開。
  獻壽車隊,已提前入城,列隊上東門禦道。
  百官自東向西,列隊在左。藩國自西向東,列隊在右。如此涇渭分明,各從臨近側門,魚貫入宮。
  先呈禮單,由小黃門居階上,高聲唱報。入庫前需清點無誤。若是三公九卿,各地藩王親臨,還需長樂少府程璜,親出相迎。車隊走中門入宮。等同於後世貴賓通道。可不用排隊。
  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行不中道,立不中門。”鄭玄註曰:“中門謂棖闑(chéng niè)之中央。”非貴客迎門,不可開也。
  今次不同往日。
  上呈壽禮後,無需入偏殿坐等開席。先往阿閣鞠城,觀看擊鞠大賽。待賽畢,再返永安宮赴宴。
  百善孝先。大亂初平,百廢待興。壹切從輕從簡。然嫡母太後上壽禮,自需隆重至極。否則,愧為人子也。
  薊國稻作伊始,薊王劉備無暇他顧。無法親臨洛陽,故命上計令陳逸代勞,由右丞賈詡將壽禮呈上。右丞雖食二千石俸,然薊國二千石,足比萬石三公。
  故由長樂少府程璜,親出相迎。
  世人皆知,薊國俸祿有三:官俸、宮俸、歲俸。
  賈詡官職為幕府右丞,秩二千石。宮職為中庶子,亦秩二千石。民爵十五等之“少上造”,“言皆主上造之士也”,歲俸七百五十石。授田八十四頃,授地八十四宅。
  賈詡年俸可得:壹百四十二萬五千薊錢。春臘二賜翻倍。八十四頃稻田,每季所獲新谷,可折大錢七百五十六萬。稻花魚再翻倍。粗略算來,賈詡壹年所得,約壹千八百萬錢。
  君以國士待我,我必國士報之。
  雖說財能通神。
  然試想,需花費幾何,才能令賈文和背主。
  薊國高俸,著實令人咋舌。
  言歸正傳。
  為此次蹴鞠大賽。阿閣鞠城,修繕壹新。
  左磩右平,人車分道。上下分流,進出有度。
  排位與正月旦會時相同。
  宗室諸劉,坐於西看臺,面東。蠻、貊、胡、羌外藩使團,坐於東看臺,面西。郡、國計吏,坐於南看臺,面北。百官陪坐北看臺,新帝自居阿閣大平座。
  待人員齊整。黃門鼓吹並黃門騎吹,列隊出場。
  宮中鼓吹,包括黃門鼓吹和黃門騎吹,其成員分別由來自樂府的“黃門倡”及來自少府可充當禁軍的“(中)黃門冗從”組成。鼓吹由黃門令所轄,騎吹則由“中黃門冗從仆射”統禦。
  鼓吹立於臺上,騎吹遊走場中。壹上壹下,互相唱喝,又暗中較勁。惹得觀眾紛紛叫好。尤其是宗室諸劉看臺,五陵少年紛紛振臂高呼,氣氛熱烈。
  鼓吹壹為開場,二為熱場,三為墊場。待吹罷,陛下儀仗出阿閣。
  山呼萬歲。
  太常高唱:“皇帝為君興——”
  新帝起身。以示對三公禮賀的敬謝之意。
  三公跪伏,新帝落座。
  三公起身,四面看臺皆隨之各就各位。
  俯瞰兩隊擊鞠手,列隊入場。
  由新帝自大平座,親手擲下鞠球,鞠賽隨即開始。
  雙方鞠手,縱馬馳逐,血脈噴張。看臺壹時山呼海嘯,群情沸鼎。
  與此同時,虎賁中郎將王越,率領二宮虎賁郎,封禁宮門。捕捉十常侍及其黨羽。
  大漢宮廷政變,由來已久。宦官外戚相殺,已歷數帝。然新帝與十常侍,皆是初次。堪稱“新手”。經歷過前大將軍竇武之變的曹節、程璜等人,皆已垂垂將死,不問政事。剩下中生代宦官,耳濡目染,遠比新帝熟練。
  張讓、趙忠等中常侍,雖號“十常侍”卻各有所屬。分散南北二宮之中,且常輪休出宮,平日絕難聚齊。新帝巧借嫡母竇太後上壽禮,命中常侍皆在宮中待命。已備壹勞永逸,壹網打盡。
  鞠城鏖戰正酣。
  二宮雞飛狗跳。
  虎賁郎兵分數路,殺氣騰騰,圍捕十常侍。
  先是鉤盾令宋典、掖庭令畢嵐,新任永巷令夏惲、孫璋、栗嵩、高望、張恭、韓悝,及趙忠,張讓,紛紛在各自署寺,束手就擒。
  除去服侍靈思皇後之郭勝,服侍永樂太後之封谞,十常侍皆被抓捕歸案。
  尤其是十常侍之首。趙忠,張讓二人被捕,讓虎賁中郎將王越,終可長出壹口濁氣。天公作美。手到擒來,竟如此容易。
  “張常侍、趙常侍,君命難違,還望恕罪。”王越握劍抱拳。
  “好說,好說。”張讓、趙忠相視而笑。皆有淚流。
  阿閣鞠城。
  知十常侍悉數被捕,新帝面露喜色。懸在心頭多日的大石,終是落地。
  “速速押來相見。”
  “喏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