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273章 請君入甕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4

  “如臣所言,死罪。”荀彧不露鋒芒,毫不避讓。
  陽安長公主,亦不敢托大。唯恐驚動內外,十二城門候引軍來援。亦或是荀彧早已設伏,正待請君入甕。
  僵持中。忽聽中車,另有人出聲:“禦史中丞,亦是職司所在。”
  荀彧聽得真切,亦是女主無疑。
  陽安長公主,恭聲應答:“貴人,所言極是。”
  荀彧這便醒悟,正是貴人伏壽。
  伏貴人又言道:“禦史中丞,且近前來。”
  “喏。”荀彧不敢怠慢,下車來見。雖孑然壹身,卻氣定神閑:“北門臥護要耆英,小試胸中十萬兵。”
  “臣,荀彧。拜見貴人。”
  “中丞免禮。”伏貴人,隔窗言道:“上巳出遊,別無異常。可速去。”
  “敢問貴人,只伏氏舉家出遊乎。”荀彧當有此問。言下之意,車中可另有他人。若與貴人同車,其人身份,呼之欲出。
  伏貴人,無言以對。少頃忽聽窗簾異響,便有人低聲言道:“禦史中丞,且仰首壹觀。”
  荀彧聞聲壹震:“臣,荀彧,領命。”
  暗中穩住心神。荀彧徐徐仰面,四目相對,正是董侯天顏。
  “臣,死罪,死罪。”
  “中丞無罪。”董侯言道:“且退。”
  “喏。”荀彧長揖及地,趨步後退。
  臨行前,董侯又下口諭:“不必多言。”
  “喏。”荀彧敢不從命。
  待起身,車駕已遠去。荀彧面上,無喜無悲。然待徐徐直立,似有千鈞重擔卸去。
  “陛下珍重。”
  此時此刻,甄都河畔,船翼翻轉,接舟成橋。大駕鹵簿,可沿舟橋,直馳蓋海首艦。碩大前甲板,足可轉圜。另有樓船、畫鹢、青雀舫,泊於周遭水岸。待天子登船,王侯公卿、文武百官,再次第登船。共赴東流水上。
  甄都至敖倉,足有近七百裏官道。日行三百裏,亦需二日。荀彧料想,陛下必然知曉。否則,車行壹日,天子焉能無覺。甄都至河,不過十八裏。
  於不其侯伏完,陽安長公主劉華而言。此舉乃不得已為之。不過急中生智,臨機應變。尚未能顧及周全。謂“事急從權”。先逃出虎口,再告知天子,實情不遲。
  有伏貴人作伴。且陽安長公主,又出身帝王之家,乃天子之姑。舉家相隨,豈有加害之心。料想,天子當可信之。更有甚者。若循先前所謀。於華雲號上,摔杯為號。刀斧手盡出,將曹氏父子,並其黨羽,悉剁為肉泥。天子驚怖尤甚。今,兵不血刃,逃出生天。於君臣二黨而言,皆遠勝先前。如此,蓋海船上,壹幹人等,亦能保全。
 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不其侯伏完,親自駕車,將“假天子”送上蓋海。如尚書令桓典等,壹眾王黨,無壹缺席。不然,如何能瞞天過海。騙過曹嵩老賊。
  只需天子出奔,木已成舟。曹氏父子,必投鼠忌器。不敢濫殺王黨成員。
  此時此刻,蓋海大殿。
  隆重禮節,祭祀正酣。
  祓禊之禮,源於上古,除惡之祭。名“禳(ráng)”。註曰:“祭名也。”《周禮·天官·女祝》:“掌以時招梗會禳之事以除疾殃。”又《周禮·春官·雞人》疏:“禳,謂禳去惡祥也。”仙門稱“祈禳”。
  祓除釁浴,亦是禳祭。稱“祓禳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女巫》:“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。”註曰:“歲時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,如水上之類。釁浴,謂以香熏草藥沐浴。”
  “祓,除惡祭也”,“禊者潔也”。“祓”、“禊”合而為壹,乃指水洗祓除不祥。古人於春秋兩季,濯於水濱。除惡去穢,祓除不祥。春為三月巳日。並兼有沐浴、采蘭、嬉遊、飲酒等活動。魏晉以後,祓禊恒為三月初三。
  殿中文武齊聚,神情肅穆。隆禮重節。
  上公之中,唯有太傅楊彪,重重疑慮。
  且越發篤定,此天子,非此天子也。
  此人必是天子近侍,逐鬼童子之壹。
  然,天子何在?意欲何為?又是何人所為?
  莫非,乃出太師授意。
  楊彪心中壹時,驚疑不定。雖心急如焚,卻又不知該如何是好。若果是王太師所為,趁上巳大典,行魚目混珠。天子金蟬脫殼,必行西歸。只需入八關鎖固,曹氏父子,鞭長莫及。黨爭,可休。朝政,復興。太師,果然王佐之才。
  然若,非太師所為,天子行蹤成謎。更有甚者,日前,漢中史侯,遣使入甄。上呈國書,以天子自居。凜然大義,欲為曹呂二人解兵。今漢中使者猶在,甄都天子卻無蹤。莫非,乃漢中史侯所為。且江湖傳聞,史侯乃出史道人門下,精通仙門奇術。可攝人魂魄。若不幸為其所乘。天子危矣。
  心念至此,太傅楊彪,如鯁在喉,不吐不快。
  奈何禳祭未畢。不敢多言。唯恐驚怒天人。權且按下不表。稍後再做計較。
  西行官道,車馬稀少。
  今日上巳,民眾皆泛舟東流水上。並無車馬遠行。唯有壹隊人馬,風馳電掣,馳騁而過。安車駟馬,宮廷制式。沿途亭舍,不敢阻攔。任其離去。
  “已至何處?”董侯必有此問。
  伏貴人,柔聲作答:“陛下少安。”
  董侯如何得安:“不過十八裏耳。片刻至矣。豈,久行未至乎?”
  伏貴人,亦醒悟:“陛下,明見。”
  話說,陽安長公主,亦未向伏貴人,吐露實行。
  “禦者止行!”董侯敕令。
  “陛下恕罪。”禦者正是伏完長子,伏德。
  “大兄,意欲何為?”伏貴人,驚問。
  事已至此,若再行隱瞞,便是欺君之罪。伏德,遂將前後諸情,和盤托出。
  董侯驚怖,可想而知。
  倒是伏貴人,處變不驚:“何人所為。”
  “乃出阿父。”伏德,實言相告。
  “太師知否?”董侯猛然驚醒。
  “未可知也。”伏德,如實作答。然此話有歧義。或言不知王太師,知與不知。或言,王太師,知與不知,亦是兩可之間。
  “此去何處。”董侯強壓心頭驚懼。
  “滎陽,敖倉港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