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63章 築城為先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2

  泉州,“歷水泉八十裏,取泉流即清之意”。
  城在氵纍水並沽水下遊,城墻寬七丈余(17米),分內外二城,皆夯土版築。外城橫豎三裏,城郭大半毀於洪水,如今只剩橫豎壹裏余的內城,還算完好。南城墻中開壹門。前漢元狩四年(前119)在泉州設鹽官。時設有鹽官的郡縣共計三十八處,此為其中之壹。若無水患,乃是壹座十分繁榮的城邑。
  “田租口賦,鹽鐵之利。”薊國西有園田,東有漁鹽。只需治理水患,何愁不富甲天下。
  與曹孟德北征烏桓時所修的南北向漕渠不同。劉備要修築壹條東西向的漕渠。將境內由東向西:易水、泒水、滹沱水、巨馬水、聖水、氵纍水、沽水、鮑丘水、浭水(庚水)九條大河,枝津更是數不勝數的龐大水系,連成壹體。
  國中雖水網縱橫,奈何九條大河卻分成東、中、西三處入海。彼此難有通聯。按照原有計劃,劉備便要將九條大河連通,並在沿途置督亢澤、掘鯉澱、雍奴藪,等數處大澤,用於調節水源。豐水時,余水可沿漕渠註入澤藪,防止水患。枯水時,引澤藪之存水反灌農田,續保航道。
  境內數處澤藪乃天然水庫。作用巨大。後世將可在抵禦洪水、調節徑流、凈化水汙染、涵養水源等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濕地,稱為地球之腎。正是此因。
  沼澤,乃是濕地的壹種。後世公約對濕地的定義為:“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、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、泥炭地或水域地帶,帶有或靜止或流動、或為淡水、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,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。”
  故而廣義上的濕地包括:河流、湖泊、沼澤、珊瑚礁等。此外,亦包括人工濕地,如:水庫、魚(蝦)塘、鹽池、水稻田(請註意)。
  正如諸人皆視流民為洪水猛獸,劉備卻視作戰略資源,不斷累積。換個角度,澤藪亦大有裨益。自西而東,境內壹處處方數裏、數十裏、數百裏,乃至千裏的湖泊澤藪,乃是薊國之腎。為薊國屯田養民,持續造血。
  所謂“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”,換成時下的表述便是:“淺不可通車馬,深不可載舟船。”
  看吧。古往今來,道理都是壹樣的。不過是換了個說法,而已。
  劉備王駕抵達時,泉州長邴原,正忙著重築外城。
  邴原這便告罪:“本想在主公王駕抵達前,將城池築成。奈何天不遂人願,至今未成。”
  “無妨。”劉備將邴原扶起:“明庭大才,本當重用。徙官此地,孤倒是心中有愧。”
  “泉州亦是薊國之土。豈能任其雕敝,坐視不理。臣木訥,不善言辭。願為王上盡犬馬之勞。”邴原再拜。
  環視堅固的外城墻,劉備不禁笑問:“泉州地處氵纍水、沽水合流之南,巨馬水合滹沱水之北,上下皆有天塹,蟊賊難以逾越。安全既無虞,明庭為何先修城而非先圩田?”
  邴原壹楞:“臣等皆以為,築城為先。”
  “哦?”劉備雙眼壹亮:“願聞其詳。”
  “臣等三人,雖皆徙官別處,卻時有書信往來。幼安與子魚皆以為,薊國六縣,欲再納百萬之民,除臨鄉外,余下五縣當各盡其職。安次屢遭海侵,土壤鹽漬,不宜稻作,卻極適合種苜蓿。而泉州坐擁漁鹽之利,又通河海。乃是港城首選。故先築城修港,再做其他。”邴原這便侃侃而談。
  “哈哈……”劉備撫掌大笑:“北海壹龍,果不其然!”
  “主公謬贊,臣等愧不敢當。”邴原躬身行禮。
  被三人窺破定國之謀,劉備不憂反喜。這便欣然問道:“泉州港欲建何處?”
  “主公且看。”邴原取壹支樹枝在手,在地上細細畫出。周圍山川皆入胸中,足見用心良苦。
  “沽水出塞外東南,西合氵纍水,至泉州入於海。”先將壹條河流走勢畫出,邴原又道:“鮑丘水東合浭(gēng)水,又東南入‘夏澤’,澤南纖曲淆十余裏,北‘佩謙澤’,眇望無垠也。又南至雍奴縣北,屈東入於海。”
  兩條河流如東西兩個臂彎,匯聚出千裏雍奴藪。話說,陛下是單把雍奴縣劃入薊國,還是將整個千裏雍奴藪劃歸薊國。若是雍奴藪皆在國中,國境何止千裏。嗯,找個時間問清楚。
  “在城下開泉州渠,東南聯通鮑丘水,上可借夏澤、佩謙二澤,中轉泃(jū)水連庚水,濡水。下可經鯉東西二澱,連通巨馬水、滹沱水。壹旦水路通連,再築堤通渠,造陂圩田,雍奴藪內積水,自會東流入海。”
  “泉州渠……”劉備目光在這條由東北到西南的長渠上往來遊弋,這便醒悟:“此渠連通浭水、鮑丘、沽水、氵纍水、巨馬,五水;串聯雍奴、泉州、益昌三城後,入東澱。再經由前任都水長挖掘的渠道,南下滹沱水,再轉漳水,經南皮入大河。”
  “然也!”
  泉州渠與薊國渠不同。薊國渠乃是經由範陽、方城、安次、雍奴。連通易水、巨馬水、聖水、氵纍水、沽水的壹條黃金水道。
  兩條水道,皆可連通境內九大水系。
  顯然,從代價上說,泉州渠更低。然從覆蓋面積和經濟效益而言,居於正中的薊國渠更強大。
  因為若經由位於南部的泉州渠往來東西六縣,北部諸城皆需繞行。尤其是距薊國京畿重地,臨鄉過遠。然就水運而言,多出幾百裏水路,不過是晚了壹日而已。
  但這條泉州渠的人工和建造成本,卻遠低於薊國渠。而更大的壹個優勢是,此渠可經庚水入灅(lěi)水,直抵右北平烏桓王庭駐地。亦可經濡水出塞,抵達白檀城,以及副伏羅氏立高車王庭的白海之濱。從長遠計,泉州渠的效果許更大。
  “何不先掘泉州渠,再造薊國渠。”劉備這便下定決心。
  問題是‘夏澤’和‘佩謙澤’兩個大澤,皆在雍奴之北。其西還有“延芳澱”。“延芳澱方數百裏,春時鵝鶩所聚,夏秋多菱芡。”
  後世由西向東,呈‘品’字形分布的“延芳澱”、“夏澤”、“佩謙澤”,時下皆是雍奴藪的壹部分。縹緲無邊,水天相連,乃是雍奴藪北部邊界。
  如掘鯉澱壹樣,雍奴藪為周圍數縣共有,卻不全屬於雍奴縣。
  話說,還是有必要問壹下我家陛下。究竟封的是雍奴藪還是雍奴縣啊……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