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20章 言稱必效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果不其然。
  自高堂隆孤身上山。當夜便有小股泰山賊,出奔投誠。三日之內,大小渠帥,壹哄而散。數萬賊眾,唯剩闕宣並心腹數百人。
  不等聯軍來攻。見事不可為,闕宣揮劍自刎。心腹私割首級,不及出寨,便妳爭我奪,刀兵相向。數百人竟同歸於盡。最後得其首級者,亦重傷不治,血流而亡。
  只剩高堂隆壹人,自開山門,提賊首級,從容下山。
  談笑間,賊酋授首。高堂隆毫發無傷,當真國士。
  入中軍大帳。
  鄭泰笑問:“王命何在?”
  “王命在此。”高堂隆取留白敕令:“完物奉還。”
  鄭泰接過,自袖中取刀筆,壹蹴而就:“完歸舊主。”
  高堂隆肅容下拜,雙手奉命。有此敕令,無需再入四方館。已為薊官。
  “(敕)令歸(王)命還”,遂成典故。意為,有功必賞,言稱必效。
  數萬泰山宿賊,若行強攻,必有死傷。兵不血刃,滅反賊闕宣。高堂隆雖借薊王威信,假鄭泰盛名,然有此壯舉,亦足可稱道。
  數萬賊眾,見到鄭泰當面,納頭便拜,各自心安。
  雁過留聲,人過留名。鄭泰,少有才略,好交豪俠。家富於財,有田四百頃,而食常不足。因而名聞山東。後攜家小部曲,舉族投靠薊王。薊王親出相迎,引為近臣。授代主徵辟之權。
  薊王與鄭泰,主臣二人,相惜相契。充滿了大漢所獨有的痞氣豪爽。後世無法體會,亦無從復刻。唯大漢獨有。盛唐猶存。
  薊王可比光武,然更具高祖之風。
  漢時豪傑,諸多名節,先不論。單“淫不破義”,後世謂好友者,有幾人能做到。世風日下,物欲橫流。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。是故『孟德可愛』,『劉備有毒』。
  名聲便是擔保。泰山賊見鄭泰,遂以性命相托。便是此因。
  稍後,鄭泰辭行。陶謙不僅攜眾十裏相送。更將長子商,次子應,壹同托付薊王。
  此乃侍子也。
  鄭泰受此重托,焉能不盡力而為。
  這便依依惜別。
  聞鄭泰、高堂隆之事,關東群雄,各自嗟嘆。
  先前,合二州之力,斷難清剿之泰山“劇賊”。竟不戰自潰,望風而降。細致恐極。若有壹日,與薊王對壘。軍心可用乎。
  遊麟號重回南港。
  水衡都尉周暉,方知大漢壹藩,上邦盛貌。
  船舶列隊,次第登岸。數萬泰山賊並家小,被送去各處流民大營。薊國官吏,早已輕車熟路。便是先前暫居艙室,亦通風消毒,驕陽曝曬。斷不會使,病疫留存。
  遷入薊國。乃天下黎庶,夢寐以求。
  或有人言。既如此,為何滯留。壹言蔽之,塢堡遍地,阡陌連橫。官官相護,豪強圍堵。升鬥小民,寸步難行,如何相爭。於是山中無老虎,猴子稱大王。
  薊王虎威,猢猻四散。
  水衡都尉,奉王命,遊麟至此。誰敢言半個不字。那些百般刁難,官逼民反,皆隨風而散。和風撲面,壹片欣欣然。
  生怕,王命之下,塢堡皆破,身家不保。
  鄭泰手書敕令,授予高堂隆,千石之俸。
  知其博學多聞,善占天象,薊王遂拜為長安門學,博士祭酒。
  鄭泰代王徵辟,先前多有耳聞。不料今日成真。百官心中慨嘆,皆窺門下側席。
  鄭泰面色如常,正襟危坐。
  君臣相知,必成佳話。所謂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先前門下五吏,不過六百石官。因門下祭酒司馬徽,拜為萬石國老,而水漲船高。今門下五吏皆高居二千石。饒是如此,大小朝會,亦謙居側席。忠心俸主,可見壹斑。
  少時薊王,壹金知人心。
  好友耿雍,頓足言貴。
  然薊王卻,笑稱便宜。
  稍後得證,人心尚古。耿雍慨嘆:劉備善識人,我不及也。
  請註意。耿雍並非慨嘆,世道人心;而稱,薊王識人。言下之意,世道還是這個世道,人心亦是此等人心。唯我薊王,可辨世道人心。擇盡忠良,聚攏英傑。主臣壹心,上下勠力,遂成今日上邦氣象。
  待凝聚民意,淬煉國風。上邦風貌,約定俗成。於是“與善人居,如入蘭芷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”。再有“南橘北枳”。投,王之所好,民心所向。清明吏治,蔚然成風。
  此,才是『壹金知人心』之真諦。
  甄城,衛將軍兼領兗州牧,曹操府。
  “闕宣授首,泰山皆平。”得討寇校尉樂進捷報,曹操大喜:“待大軍歸還,足可自保。”
  “既如此,明公宜將大人(老父),早日接回。料想,陶使君,斷不會阻攔。”陳宮進言。
  “公臺所言,與我相合。”曹操笑道:“霸王曾言‘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’。今為州牧,位列公卿。老父豈能客居別處。”
  群僚撫掌而笑。皆心有戚戚。
  九江,壽春。
  “(淮水)又東北,至九江壽春縣西,沘水、泄水合北註之。又東,潁水從西北來流註之”。“淮水又東,右合沘口。又東逕中陽亭北,為中陽渡,水流淺磧,可以厲也。淮水又東流與潁口會。東南逕倉陵北,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,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”。
  “秦始皇立九江郡,治此。兼得廬江、豫章之地,故以九江名郡。漢高帝四年為淮南國,孝武元狩六年復為九江焉”。
  孫破虜引軍還,入宮覲見。
  “臣,孫堅,叩見陛下。”
  “孫破虜免禮。賜座。”此時合肥侯尚不知傳國玉璽之事。
  “謝陛下。”
  “左右車騎,屯兵成臯,以觀時局。孫破虜何以早歸。”合肥侯和顏相問。
  “臣奉命攻荊州,故而早回。”孫堅答曰。
  “何不順下江左。”合肥侯必有此問。
  孫堅遂將前因後果,娓娓道來。
  “原來如此。”合肥侯這便醒悟,跟著話鋒壹轉:“曹輕車之事,孫破虜以為如何?”
  “曹孟德出身黃門,素不與我等同心。”孫堅早有準備。
  見孫堅表情,不似作假。合肥侯稍得心安:“董侯乃賊臣所立。論正朔,尚不及弘農王。如何與朕相比。”
  “陛下明見。”孫堅順其言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