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72章 自掘墳墓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2

  也難怪三十六部羌渠,嚇到失禁。
  話說。百年羌亂,既是帝國之殤。又何嘗不是羌人之痛。過往種種皆不提。單單數載之前,死在段太尉手下的羌人,前前後後不下十余萬。即便段太尉自盡於監牢,積威猶存。
  君不見北地郡十萬羌人,被“著匈奴衣胡”盡數掠走,至今不見蹤跡。羌人皆傳,乃是段太尉死後成神,怒見羌人食言再反,於是驅六丁六甲,金甲天兵,使出移山填海,鬥轉星移之無上神力,將作亂羌人盡數搬去北方凍土,苦寒之地。以為鞭撻。
  段太尉神威還未散盡,輔漢大將軍又起兇名赫赫。數月前,三郡烏桓之首,上谷烏桓王難樓,擅自出兵,圍攻逎國。雖不曾進犯薊國,卻也惹惱了薊王。壹聲令下,高車十四部舉兵南壓,還沒等突騎扣關。三郡烏桓中余下兩家,生死關頭,壯士斷腕,自掃家賊。盡掠上谷烏桓二十余萬,送入薊國謝罪。
  試想。占據上谷郡之烏桓最強者,在薊王當面,撞的豈止是頭破血流,分明是飛灰湮滅,屍骨無存。延禍二十余萬部民。
  如今輔漢大將軍,兵分三路,東西夾擊。三十六部羌渠焉能無懼。
  “這可如何是好……”眾羌渠議論紛紛,如喪考妣。
  不等王國又看,閻忠掩鼻言道:“諸位皆是壹族之長,何故如此失儀。”
  “軍師可有破敵良策?”韓遂急忙起身相問。
  “破敵需各位將軍,某只有拒敵之策。”閻忠皺眉答曰。
  “軍師速速道來。”王國也坐不住了:“若能拒敵於國門之外,亦是大功壹件。”說完,又命人取來香爐,置於堂前,為眾人驅臭醒腦。
  “取圖來。”待氣味散盡,軍師這才言道。
  “喏!”兵卒這便取來壹扇屏風,上置有涼州地形圖。
  “金城之名,乃取自‘固若金湯’之意。左右皆雄安漫道,三路漢軍遠道而來,此時據關而守,正當其實。”只手搖動白羽扇,軍師娓娓道來。
  “願聞其詳。”王國急不可耐。
  “金城東四十五裏,有金城津。北依險峰(白塔山),南臨大河,形勢雄偉險要。山河之間,寬不及百丈,其道路之狹,僅可容壹車通行。用‘壹夫當關,萬夫莫開’形容其險,亦不遜絲毫。何不在金城津上,擇地築津關。與金城互為犄角,扼守咽喉,二路西域聯軍,遠道而來,並無攻城諸器,急切間如何能攻下。”
  所謂津關,津者,渡口也;關者,要塞也。“繕關津,據險要。”乃因關、津皆是交通往來之要沖。故所在位置,大多十分險要。
  “金城關漢置,隋有關官,唐因之,宋紹聖四年重築,眀屢加修葺。”
  金城關屬津關。乃守衛津渡和橋梁的關城。因金城而得名。後世形容此關“倚巖百丈峙雄關,西域咽喉在此間。”“控扼沖要,道通西域”。有“獨金城關路才壹線,西達四郡”之說。
  時下只有金城津,而無金城關。賊人選擇此處築關,自然是壹著妙棋。
  “妙!”眾人紛紛叫好。堂內眾將多是本地人氏。自然知道此處之險。
  “西線既築雄關,東線又當如何?”王國再問。
  “何不在隴山,上置壹關?”軍師笑答。
  “軍師所指,莫非是大震關!”宋建幡然醒悟。
  大震關也稱隴關。因置關於隴山之上而得名。在隴縣境內。隴山道路艱難險峻,太始二年(95年),武帝率百官巡遊崆峒,途徑此處時,遭遇雷震。大震關之名由此而來。後世大震關,有“關陜鎖鑰”之譽。被視為關中諸塞之西塞。張騫出使西域、絲綢之路、唐玄奘天竺國取經、文成公主進藏,皆經“隴關道”。
  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於此設置關隘,時下只有烽堠,還未連成關隘。
  換句話說。正因身受漢軍東西夾攻的巨大生存壓力,才讓兩座雄關提前出現。
  “待二雄關建成。只需再屯兵大河津渡,立寨群山孔道,據險而守。金城、漢陽(天水)二郡固若金湯。三路漢軍遠道而來,如何久持?壹旦關東有變,天公將軍揮師西來。三路漢軍即刻土崩瓦解,飛灰湮滅。”軍師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裏之外。頗有謀主之風。
  細細想來,卻是妙計。
  不愧是西涼名士。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。能請動閻公為軍師,真乃天大的幸事。
  “如此,何人去金城津,大震關築城固守?”王國乘機追問。
  “某願往!”韓遂奮然起身。
  “某亦願往!”邊章亦不甘人後。
  目光掃過諸將,見再無人應聲。王國這便幹笑道:“有勞兩位將軍。民夫、匠人,但憑取之。定要如期完工。切不可怠慢。”
  “事關我等身家性命,豈敢拖延!”韓遂抱拳答道。
  王國欣然點頭。又沖隨他壹起扯旗造反的三十六部羌渠言道:“諸位渠帥,回去且收攏部族,悉數遷入二關之內。亦不得延誤。”
  “我等遵命!”羌渠紛紛起身。
  “諸將分兵把守津渡、孔道,不可有誤。”王國再出將令。
  “謹遵合眾將軍命!”眾將六神歸位,氣勢如虹。
  “且散了吧。”王國誌得意滿,起身離去。
  目視眾將有說有笑,三三兩兩結伴而去。閻忠嘴角笑容,壹閃而逝。
  閻忠不過是名士。如此奇絕毒計,又豈能出自他手。
  自是薊國謀主,聯手布下。
  兵分三路,大張旗鼓。便是行敲山震虎,打草驚蛇。薊王赫赫兇名,便是無形利器。賊眾未戰先怯。不敢出兵與敵,只想龜縮據守。
  於是因勢利導,順水推舟。四大府丞便想出了作繭自縛,甕中捉鱉之策。
  兩處雄關壹起,賊人勢必龜縮不出。盤踞在金城、漢陽二郡,難有作為。只需攻占金城,大震二關。便如兩頭紮緊的口袋陣。賊人插翅難逃是其壹。兵敗後,不會令兵禍擴散是其二。可攻可守,進退自如,乃其三也。
  兩座雄關,既如此艱險,又當如何破關。
  列位且看守關之將,又是何許人也?
  壹言蔽之,此乃無雙連環計也。
  薊國謀主,可當千軍萬馬。
  上兵伐謀,亦非說說而已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