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禮監

傲骨鐵心

歷史軍事

“老三,妳醒了沒?” 清晨的壹聲呼喚讓壹夜未睡的李子榮意識到自己必須正視眼前這個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816章 魏良臣的投名狀

司禮監 by 傲骨鐵心

2021-1-11 23:18

  這就是兩世為人,讀書知史的好處了。
  魏良臣之所以來寧波拜沈壹貫這山頭,最大的原因不是浙江是他四明相公說了算,而是這個四明相公和他魏公公是壹條戰線上的,甚至可以說他們應該是親密的戰友。
  壹來,浙黨壹直是東林黨的最大政敵。
  二來,閹黨的骨幹成員中,浙黨占了很大壹部分。
  二叔在天啟年間能夠從各地收上不少商稅,最大的原因就是浙黨從中出了大力。
  而浙黨願意替二叔幹活,甚至讓出壹部分私利的原因便是,他們要不這樣做,就會被東林黨徹底從朝堂趕走。
  要客觀來說,沈壹貫雖是浙黨領袖,但壹開始和東林黨倒也不是水火不容,畢竟浙黨和東林同是南方人,彼此利益也是井水不犯河水,甚至還是互助互補。
  江南的貨物想要出海獲取利潤,走的就是浙黨的海貿這條線。
  因此,可以說是雙方是合作的關系。
  至少在國本之爭中,浙黨雖有人和鄭家眉來眼去,但是沈壹貫這個浙黨領袖卻是和東林黨人壹樣,堅定站在皇長子這邊,並最終促成朱常洛入主東宮的。
  原本可以繼續合作的兩黨之所以鬧的不可開交,沈壹貫臨退還要把東林黨的次輔沈鯉拉下臺,純粹是楚宗案鬧出來的。
  更準確的說,是四明相公收人錢財替人辦事,可東林黨那邊卻非要壞他名聲,並想趁機把四明相公搞下臺。
  於是四明相公不服氣了,非要和東林黨那邊論個壹二三四,越理越亂,最後,便是今天這個結果了。
  事情是由魏良臣姘頭、東宮悍婦李翠兒她老公朱常洛的老師郭正域惹出來的。
  郭正域雖是東林黨人,但實際卻是楚人,不過他和楚黨不對付,反而和東林黨關系好。
  不知是風聞還是確有其事,反正郭正域在家時聽到壹個傳聞,就是當下楚王並非宗室後代,而是壹個冒牌貨。
  國初,太祖洪武皇帝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,藩地在湖北。朱楨第七世孫楚恭王朱英筠在位二十年,遺腹宮人胡氏﹐得孿生子朱華奎、朱華壁,由王府內監郭綸照料。
  萬歷八年,萬歷封朱華奎始嗣王爵,即楚定王;朱華壁受封為宣化王。然而,對於楚王朱華奎的出身,楚府上下始終有人充滿了懷疑。
  當確定襲爵的時候,府內儀賓(郡主之夫婿)汪若泉曾奏稱,華奎弟兄並非恭王所生,但當時沒有引起重視,華奎因而得襲王爵。
  朱華奎即位之時,年幼不能理事,由叔父武岡王朱顯槐代理府事。
  朱顯槐“習知其所名子狀”,對華奎滿腹怨氣,所以不斷盜取王府財物。楚府中人擔心朱華奎的身世問題外傳,惹不必要的爭紛,因而始終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,任由朱顯槐盜取財物。
  後在湖廣巡撫趙顯的幹預下,改由其族兄弟東安王朱顯梡任宗理。從此懷疑朱華奎合法性的宗人漸漸不復奉約束,楚府上下如同壹盤散沙。
  朱華奎親政後,對犯罪諸宗采取了嚴厲的懲戒,但手段缺乏通融,致使群宗不滿。
  到了萬歷三十壹年二月,素來強悍的楚府宗人輔國中尉朱華赿因事得罪了楚王而遭訓斥,心中不滿,聯合了同宗的29人,遣人上告,謂朱華奎為假王,並言朱華奎與朱華壁皆非楚恭王子。
  華奎系恭王妃兄王如言的侍妾尤金梅之子,華壁乃妃族人王如綍家人王玉之子,都是出生數月而後抱養於楚王府的。又言華赿妻即王如言女,可為人證,故華赿知之甚詳。
  此說為許多楚宗室如東安王朱英燧、武岡王朱華增、江夏王朱華蠧等認可,並由此引發了壹次曠日持久、波及範圍甚廣的楚王與楚宗之爭。
  明朝對混亂宗室血統壹事處罰極嚴。
  成化年間,韓王府漢陰王曾經有養育異姓、冒充己子的先例,後來敗露。已故的漢陰王朱征鍉被追削為庶人,王母妃平氏、王妃周氏、以及冒封的郡王、縣主全都賜死,王妃之父周恂淩遲,其妻妾子女皆斬首。
  晉王府方山王朱鐘鋌之弟、鎮國將軍朱鐘鏕也取夫人之弟媳所生子為己子,死後敗露,追削封號,夫人張氏和冒充為子的朱奇漺賜自盡,張氏父母皆斬。方山王朱鐘鋌知情而為其扶同,革爵。
  現在楚王親藩鬧出假王案來,那可真是天大的事了。
  朱華赿的奏疏首先到通政司。
  在奏疏尚未到達皇帝手中時,楚王朱華奎不願為此事再起爭端,致家醜外揚,便重賄內閣首輔、浙黨領袖沈壹貫,令通政使沈子木勿上其疏。
  通政使沈子木是浙黨中人,見事情復雜,就按照首輔沈壹貫的指示,暫把奏疏壓下。
  通政使是通政司長官。通政司負責錄臣民建言、陳情、申述及軍情災異等事,送所司辦理,大事則請旨定奪,故沈子木有此權力。
  事過月余,楚王朱華奎劾朱華赿“強悍無禮”、“欺罔”等四罪疏也到,此事才被報到萬歷處。
  萬歷命令交禮部查辦。
  朱華赿聞訊,請楚王宗室與名者二十九人聯名奏疏,親自攜帶入京,告通政使司邀截實封和朱華奎行賄等事。
  時任禮部侍郎的郭正域因為從前聽過楚王乃假王事,所以對此事格外上心,還打聽到楚王送了壹百兩金子給首輔沈壹貫,並許諾日後再送壹萬兩銀。
  這壹下郭正域坐不住了,他認定楚王送禮給首輔,就是心虛,由此可證明這個楚王就是假的。
  而首輔沈壹貫納賄包庇今楚王,本身就是瀆職,是國家的大蠹,便上疏向皇帝揭露此事,請皇上勘問。
  沈壹貫是收了楚王的錢,可他不認為楚王是假,只認定這是楚宗內亂,是朱華赿等人蓄意陷害楚王。
  郭正域把這事捅上來,還揭他收楚王錢,這可把沈壹貫氣的夠嗆,也是坐不住了。
  楚王朱華奎那邊聽說此事後,很是惶恐,便派人同樣送壹百兩金子給郭正域祝壽,並許諾如果郭不再追究此事,也送上壹萬銀子。
  這是把郭正域這個禮部侍郎和首輔當壹個檔次看了,可郭正域拒絕了楚王的行賄。
  楚王惶恐不安,他雖是親藩,可只能在王府中擺威風,京師朝堂,哪裏容他插手。
  這個時候,沈壹貫出手了。
  首輔大人相當地道,收人錢財就替人辦事,並且壹定要把事情辦好辦園。
  在首輔大人的授意下,他的親信門人錢夢臯上疏彈劾郭正域“陷害親藩”。事情是由郭正域而起,只要解決掉郭正域,則自然無事。
  雖然郭正域是東林黨人,但沈壹貫這時也顧不得東林黨那邊怎麽看了,要不把郭正域弄掉,他這首輔可是麻煩。
  萬歷在知道此事後,並沒有輕易雙方說辭。他親自命司禮太監張誠調來相關在相關奏疏、宗室文檔,破天荒的親自核實。
  最終,萬歷以“憑據不足”為由,否決了郭正域的“楚王假王”壹說,並降旨申斥郭正域,將其罷官。
  本來,這事到此就能結束了。
  浙黨和東林黨的關系不會因為壹個人而破裂。
  可四明相公這人是個睚眥必報的性子,對郭正域無端打擊自己余恨未消,恰巧此時發生“妖書案”。
  沈壹貫便借題發揮,派兵包圍了郭府,抓走了郭家的乳母,誘其出首。接著又派兵包圍了已離京暫住百裏外楊村的郭的臨時寓所,並嚴禁郭家家人外出。
  郭夫人見日用據拮,無奈中摘下簪珥等頭上首飾,派女兒入村去買柴米,以解無糧之困。
  郭正域深感處境危險,知道沈壹貫這是想要自己死,於是在壹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派家人逃出楊村,去京城太子伴讀太監王安住處,求他速請太子朱常洛設法營救。
  王安也是有擔當的人,第壹時間就向太子稟報此事。
  老師有難,朱常洛當然要救。
  堂堂太子,連自己的老師都不敢救,不免寒了外人心。
  在王安的建議下,朱常洛火速召見了提督東廠的司禮監掌印陳矩,用哀求的口氣請陳矩看在他的面子上,饒了郭先生。
  陳矩身為司禮掌印太監,同時提督東廠,可謂名副其實的內廷第壹人,同時也是支持朱常洛的,和東林黨那邊也是走的極近。但他並不清楚沈壹貫捕拿郭正域的事,可太子都如此向他這個老奴哀告了,他可不能不管,便決定幹涉此事。
  這樣,壹來賣太子情份,二來也賣東林黨面子。
  至於沈壹貫那邊,陳矩倒是不怕。要知道沈壹貫未入閣前,可是壹心想要巴結他陳公公的。
  在陳矩的授意下,東廠派人提來了郭家的乳母龔氏及其十歲的女兒,問:“妳們見到妳家老爺屋中有妖書嗎?”
  女兒回答道:“有壹滿屋子。”
  陳矩聽後,笑道:“妖書僅兩三頁,何其多也?”遂當場釋放了龔氏母女,又下令撤回了包圍楊村郭家的緹騎。
  司禮掌印發話,包圍楊村的錦衣緹騎自是不敢不奉,郭家之難遂解。
  沈壹貫聞知陳矩出面,又知是東宮向陳矩求的情,知殺不得郭正域,但也不甘心,便借口郭有嫌疑,讓東廠將郭正域關於牢中,不得釋放。
  這壹點,陳矩倒是給了沈壹貫面子,只要人不弄死,他也能向東宮交待。
  與此同時,時任禮部尚書的沈鯉也在想辦法營救郭正域。他將此事告知了漕撫李三才,希望李三才能夠出面調解。
  李三才任漕撫多年,威望很重,乃督撫重臣,沈壹貫固為首輔,也須賣李三才面子。且沈壹貫對李三才也頗為看重,若李三才出面,此事倒有轉機。
  接到沈鯉書信後,李三才立即寫了壹封信給沈壹貫,信寫的很是巧妙,先替郭正域剖白,指郭對沈並無成見,在楚王壹事上是就事論事,絕非和沈壹貫有私仇。
  沈壹貫讀信後,考慮到東宮壹心營救郭正域,他未必就能置郭於死地,且司禮秉筆陳炬也不同意處死郭,倘若他沈壹貫堅持置郭於死地,他日東宮登基後,必無他沈壹貫好下場,司禮監那邊怕也有些麻煩,因而,便放過郭正域。
  此事便告壹段落,沈壹貫的浙黨和東林黨沒有因此事大打出手,雙方明面上的關系還是不錯的。
  導致浙黨和東林徹底翻臉的導火索還是內閣之爭——即二沈之爭。
  沈壹貫對沈鯉。
  因閣臣出缺,而沈鯉在朝臣中很有人緣,廷推閣臣時,吏部將其列為首推之人。
  時東林黨勢大,出了不少重臣,科道勢力也極大,沈壹貫擔心東林出身的沈鯉入閣後會取代自己,打壓浙黨,所以便想阻止沈鯉入閣。
  他思來想去,明著阻止肯定不行的。廷推乃是聖意,也是合法程序,公然否決沈鯉入閣資格,無疑是和滿朝文武做對,單他浙黨之力,實是做不來的。
  於是,沈壹貫給李三才寫了封信,信中稱歸德公(沈鯉)來,內閣必有相爭,於國事不利。妳李三才和沈鯉是壹黨之人,不如妳給出個主意,看看這事如何化解。
  表面看來,沈壹貫把李三才視作自家人,在向他咨詢對策,實際上沈是想借李三才之口,傳話給沈鯉,暗示內閣存在殺機,迫使沈鯉知難而退,不入內閣。
  李三才精明過人,豈不知沈壹貫心思?
  但沈鯉入閣於東林是壹大利好,這種事他李三才盼都盼不來,如何會阻止。所以他並沒有如沈壹貫所願阻止沈鯉入閣,而是催促沈鯉盡早上任,這樣有沈鯉在內閣為釘子,就能打破沈壹貫浙黨壹統天下的局面。
  但李三才還是要給沈壹貫回信的。
  這封信中,他極力稱贊沈鯉為人忠厚,不會奪他人之美,更不會給沈壹貫造成麻煩,以旁觀者的角度勸說沈壹貫當與沈鯉同心同德,以社稷為重。
  讀了李三才的信,沈壹貫自是知道李三才的打的什麽主意,從此便不再與李三才聯系,將這漕撫視為小人。
  果如沈壹貫所料,沈鯉入閣之後立即和他發生了正面沖突。
  事情是由礦稅問題引起的。
  蘇州發生民變,以葛成為首的蘇州織工,因反對稅使孫隆加征稅銀,開始遊街,並包圍了稅署,打死了織造衙門稅使數人,嚇得織造太監孫隆越墻逃走。從此只敢呆在杭州,再也不敢往蘇州壹步。
  事情報上來後,萬歷自是憤怒,同時也是不安。因為自他廣派礦監稅使以來,各地確是多有民變逐殺礦監稅使,可江南卻從來沒有發生過。且江南織造稅收頗多,經此民變,只怕稅收會大減,影響內庫收入。
  萬歷便下諭內閣,問閣臣有何良策。
  沈壹貫對皇帝的心意十分了解,清楚這位皇帝是不可能停罷礦稅的,當年皇帝突然下旨要罷礦稅,結果天壹亮又反悔,就是他四明相公沒能堅持,遂使撤礦壹事成為泡影。當時的司禮太監氣的指著他鼻子大罵,此事也是他心中耿耿於懷的事。但他也明白,就算他不交還旨意,皇帝也不可能真的就罷了礦監稅使。
  所以他思量半天,提出“包稅包礦”的辦法,即責成各省官員,按礦監稅使核定的數目包征稅銀。或將稅收指標壹次性下發民間,由當地折合成銀子上繳。
  如此做法,既能使皇帝的內庫稅收不減,也可以減輕地方壓力。因為包稅具體落實下去,地方官府和富戶並不會因此多交稅,最終增稅的還是普通百姓。
  萬歷覺得這個辦法不錯,可是沈鯉當場就反駁說首輔提出的這個辦法換湯不換藥。
  沈鯉認為眼下要緊的不是變換收稅方式,而是要將遍布全國各地的礦監稅使全部撤回,以息國人之怒,使百姓安居樂業。
  萬歷壹聽,議都不用再議,拂袖而去。
  按沈鯉的說法,萬歷這些年就全白忙活了。
  也罷,孫隆被趕到杭州就杭州吧,少了蘇州的稅至少還能有杭州的稅,可要是照沈鯉的說法,把所有稅使全撤回來,那萬歷就什麽稅都見不著了。
  沈壹貫對沈鯉當著皇帝面反駁自己,自是不滿。
  此後各地陸續生事。
  在如何處置上面,沈鯉的意見全和沈壹貫相左,首輔次輔壹個要朝東,壹個要朝西,使得內閣難以運轉。
  有陜西稅使梁永,請求皇帝批準他接領“鎮守”壹職,因沈鯉從中阻攔而止。再有,遼東礦監高淮打算以進貢的名義,率領統練的甲兵入京向皇帝陳情,沈鯉連夜進宮向皇帝密奏,加以阻止……
  這壹切,沈鯉都是直接越過首輔沈壹貫獨自行動,令沈壹貫大為不快,明白沈鯉如此做的目的就是想取代他。
  萬歷曾因國本之爭貶了不少官員,沈鯉認為現在國本已定,應將被貶被免官員起復,但沈壹貫卻不同意。萬歷那邊倒是同意了,也發了恩詔,但卻被沈壹貫封還。
  這事進壹步加劇二沈之爭。
  沈壹貫尋思如何趕走沈鯉,沈鯉同樣也在密謀驅逐沈壹貫。
  沈鯉的幫手就是李三才。
  他授意李三才上書攻擊沈壹貫,於是李三才上了壹個題為《極陳國家治亂大關疏》,力攻沈壹貫。
  李三才在疏中說沈壹貫這人向來心懷鬼胎,擔心復職官員會報復他,所以阻撓它實施。
  又說皇帝的恩詔既已頒發,但又中途擱置,使得天下人和言官們認為皇帝只不過是壹時高興說說而已。
  萬歷在乾清宮聽太監讀時,拂然不悅,他認為李三才是借言官之口來攻擊自己,是大不敬,便下詔給予李三才罰俸處分。然而,萬歷對於沈壹貫陽奉陰違,不積極落實聖諭也是有不滿的。
  沈壹貫也知自己封還皇帝恩詔有所不妥,便裝病在家,但朝中大事件件皆知。
  當聽說皇帝生氣並責罰了李三才,四明相公心中壹陣暗喜,連忙給皇帝寫了壹封密信,信中提議逮問李三才、沈鯉、郭正域三人,按結黨亂國治罪。
  萬歷讀了首輔的密信,大感驚詫,他對掌印太監陳矩說道:“閣老果真病了!簡直是匪夷所思,朕怎能因他的壹篇奏言,就隨隨便便逮捕壹閣臣、壹督臣、壹侍郎?”
  說完,萬歷抓起筆,在沈壹貫的密信上批道:“卿既然患病,稍後聽朕的安排就是了。”
  顯然,萬歷是有意讓七十二歲的沈壹貫離職還鄉了,畢竟,這位首輔並不是太聽話,尤其在國本上的態度始終讓他介懷。換了別的首輔,東宮儲位怕是至今未定。
  要說起來,真正讓萬歷感到放心的首輔還是王錫爵,可惜,卻是不能再起復了。
  司禮掌印太監陳矩和東林黨的關系十分緊密,雙方自有聯絡渠道,很快遠在鳳陽的李三才就從陳矩那裏得知了皇帝的態度。
  不愧是東林智囊,李三才從中看出皇帝對沈壹貫已經十分不滿,徹底趕走沈壹貫、打壓浙黨的機會到了。當下火速寫了壹篇奏疏,疏中強調由於沈壹貫心胸狹隘,造成首輔與次輔沈鯉不合,致使政令不暢。並揭露了沈壹貫貪贓,收受若幹賄銀等。
  遠在無錫的顧憲成鼻子壹樣靈敏,馬上也寫信給在京的東林官員,讓他們壹起發難,務必擊倒沈壹貫。
  東林黨人、吏科給事中陳良訓、禦史孫居相等立即行動起來,散布“四明大勢難久!”的謠言。
  在李三才的指揮下,東林把控的科道紛紛上疏參劾沈壹貫“結黨”、“奸貪”,事情越鬧越大,沈壹貫在朝中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。
  不久,沈壹貫在內外的壓力下,終於告退回原籍浙江。自己告退總比皇帝趕自己走的好。
  不過臨行前,沈壹貫顧慮到沈鯉若留在內閣,會對浙黨官員不利,便派人收買皇帝身邊的內侍,授意他們可在皇帝面前,多說沈鯉的不是,使沈鯉不能安其位。萬歷本來就有些嫌沈鯉入閣之後把個閣事鬧的亂紛紛,索性也把沈鯉趕走。
  沈壹貫成功拉沈鯉下馬後,又擔心李三才日後肯定會飛黃騰達,升任總憲,那時東林黨壹定會取代浙黨把持朝政,於是便授意親信門人瞅準機會就參劾李三才,尤其是壹定要阻止其升任總憲,或入閣理事。
  讓四明相公驚喜交加的是,就在他回鄉壹年後,李三才突然因為盜取皇陵木被皇帝下旨貶為平民了。
  這無疑是天降甘霖,樂的四明相公多喝了兩杯。
  而這件事,便是魏良臣的投名狀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