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794章 數量壓倒壹切
司禮監 by 傲骨鐵心
2021-1-11 23:18
然而,魏公公雄心勃勃要壹展他的技術時,海軍將領們則面色古怪。
只是,公公那摩拳擦掌的樣子,令得海軍將領們實在是不敢上前給公公澆盆冷水。
事實上,公公從京師帶來的那些火器,海軍將領們都見過,但除了地雷和以個別火器外,其余的東西在這些將領眼裏可用四個字形容——“華而不實”。
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何魏公公能夠從軍器監壹次購來這麽多的火器,原因就在於軍中根本不待見這些東西。
有些火器的設計理念是很不錯的,但用於具體作戰時,總是會出現各種問題,不能保證發射效果,有很多火器用出去後根本飛不到敵船,半路就歇火掉下海。
這還是輕的,有些有嚴重質量的火器,甚至會飛的好好的,突然轉向飛向自家船只。
露梁海戰中,就是因為別的船將火器誤投到了鄧子龍的船中,導致鄧子龍座艦起火,日軍趁機反撲近船跳幫肉搏,鄧子龍率部力戰而亡,前來救援的朝鮮將領李舜臣也因此陣亡。
所以,哪怕國內生產了如此多的火器,但在真正的海戰中,明朝水師是不願意或很少使用那些國內發明的“新式火器”的,他們主要的戰鬥模式還是近船以火銃對射和肉搏奪船為主,炮擊都是次要的。
露梁海戰時,中日朝三軍便是於露梁海上演了壹場肉搏大戰,而非魏公公以為的海上大炮擊。
這種戰鬥模式在沒有魏公公的歷史中,至少還要持續壹百年。
包括鄭氏水軍攻打臺灣之役及日後的明鄭和滿清的澎湖海戰,都是純海上肉搏模式。
以近戰為主。
這也是為何鄭氏水軍在攻打臺灣之役時遲遲不能封鎖臺灣,導致荷蘭人的炮船依舊還能在臺灣海域自由行動的緣故。
因為,明鄭的戰船速度沒有荷蘭人的快,而荷蘭人雖然船少兵少,但他們不和鄭軍糾纏,更不會和鄭軍死拼。
客觀說,明朝對於火器的研制其實是走在正道上的,就拿公公搞來的那些新式火器而言,無壹不是導彈和火箭的前身,且做到了“三級助推”這個概念,水雷也做的很好,但畢竟受限於科技,且突然亡國,使得火器正規化半道夭折,最後多半就成了韃靼人笑話的存在。
不然,很難說導彈這個東西是不是由中國最新研制出來。
……
水師不願意使用兵仗局的“發明”,自然導致軍器監大量積壓存貨,不懂行的魏公公壹頭紮了進來,壹見這位人傻錢多,急於清倉回本的軍器監自然是不遺余力的向魏公公推銷,把他當冤大頭宰了。
魏公公自己呢,卻是沾沾自喜,想著質量不好,就以數量取勝,誰讓他自個沒有創新生產能力呢。
當然,也可以說魏公公是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銀為大明軍隊改制探索,摸石頭先過河。
不行不要緊,關鍵是要試嘛,不試怎麽知道不行呢。
再說錢花了,沒理由不用啊。
不用這些新式火器,妳海軍敢保證把那六條船給咱家留下來麽!
妳們做不到,就不能嘲笑咱家的創新!
具體負責公公新式戰法的就是他老人家的親兵營。
這次隨海軍壹起行動的陸軍就兩個營,壹是以倭人為主的親衛營,壹是從海軍抽調官兵組成的陸戰營。
其余步兵諸營,包括公公的家鄉子弟兵們,都沒有隨軍。
原因嘛,用屁股都能想得到——暈船唄。
江上作戰和海上作戰完全是兩碼事,沒有經過海戰訓練,大半甚至無法做到在海船上呆上半天的官兵,將他們帶出來跟人打仗,未免太兒戲了點。
親衛營和陸戰營就沒有這方面的限制,前者是以倭兵為主,本身也算是海軍,後者更是老水師,二者不存在暈船問題。
當下,幾個陸軍營頭正在吳淞港,由鄭鐸和伍福銘負責,在海軍留守支隊的配合下,進行海戰的訓練。
訓練的要點就是三個字——不暈船。
公公註意到了海軍將領臉上的古怪之色,他知道,這些家夥肯定是在嘲笑他老人家的異想天開。
公公沒有說什麽,他清楚,這些人壹定見識過這些新式火器,不然不會有這種神情。
說實在的,他老人家心裏也打鼓。
能不能讓他老人家臉上有面,就看大島和安國寺他們了。
公公朝小田點了點頭,小田躬身哈依壹聲,然後走到船首,將壹面三角紅旗奮力揮舞起來。又有兩名親衛奮力吹響號角,號聲和軍中通常的號聲有區別,三長兩短,很急促。
海軍這邊也根據魏公公的要求做出部署調整,各船緊緊咬住逃跑的穿山千戶所六船。
帶領部下在壹艘銅絞舫中的安國寺收到主公座艦信號後,立即命部下將艙中的四具火龍炮擡了出來。
之所以是擡,而不是推,是因為這火龍炮並沒有輪子和炮架,重達幾十斤,形長,首為龍頭模樣,故又名“火龍出水”。
龍頭下面,龍尾兩側,各裝壹個半斤重的火藥桶,將四個火箭引信匯總壹起,並與火龍腹內火箭引信相連。水戰時,面對敵艦,離水面三四尺處,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藥桶,為第壹級火箭,能推動火龍飛行達二三裏遠,待第壹級火箭燃燒完畢,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,為第二級火箭。從龍口射出數只火箭,直達目標,致使敵船起火燃燒。
使用火龍炮的前提只有壹個,就是必須離敵船較近,以保證火龍炮發射之後火箭能夠射中目標。
與此同時,親衛營所在的幾艘快船也陸續加快速度,船上的官兵將各種新式火器擡出,對準了前方正在狂逃的戰船。
“點火!”
安國寺親自手持火把點燃了壹具火龍炮,隨著“嗤嗤”的引信燃燒聲,龍身上的火藥桶同壹時間點燃,然後同時向海面飛出。
遠遠看去,好像鉆天龍壹般。
聲音也極響,“嗖嗖”的,讓後方觀戰的魏公公有陣恍惚,以為年三十了。
“什麽東西?!”
正在逃跑的壹艘穿山所戰船上的官兵聽到了後方響起的尖嘯聲,旋即他們就看到海面上有正冒著火焰的東西向他們的船飛來。